孫中山為什麼上書李鴻章?當時李鴻章很具勢力,乃是當時清廷漢族官僚重臣,掌握了中國的外交、軍事、經濟等大權,並且還是當時流行的洋務派的首領人物,較之於昏庸的頑固官僚來說,李鴻章似乎較開明,孫中山對此抱有很大的希望;另外,孫中山可能認為李鴻章對他還有印象,因在“香港西醫書院畢業時,他的老師康德黎曾輾轉請托英駐華公使向李鴻章推薦兩名最優秀的畢業學生孫中山和江英華,因為李鴻章曾被香港西醫書院聘任為名譽董事長”,雖然當時孫中山沒有被李鴻章所用,但是這種關系或許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
上書的內容為:1、人盡其才,興辦新式教育,因材施教,不可偏廢,對人才的任用做到取長避短。2、地盡其利,這條是重中之重,重視農業發展,興水利,設農官,開業農博覽會,仿西洋農業,利用新生產工具。3、物盡其能,大力發展近代工業以及科技理論,將其應用於各方面,禁鴉片以強民。4、貨能暢其流,鼓勵保護商業發展,減少關卡禁設,加大交通發展增加商業流通便力度。5、啓用新式人才,即不再以五經舊略為官之根本,而各任有專長西學者。6、總其上實施一段時間後,一定時期內達到國富而民強後,發展國防、軍事,繼續大力發展海軍及各軍,改革器械。
對於上書之評價,學術界有四種意見::第一,“上李鴻章書”為孫中山的 “策略”,是為了勸說“李鴻章造反”;第二,甲午戰爭前孫中山思想中,有一些改良主義成分,而“革命的要求”的思想還是占主導地位,不能因此認為孫中山“是一個改良主義者”;第三,孫中山在1894年前已經確定了其“反滿救國”的道路,所以對李鴻章上書,只是為了試探他“對反滿的態度”,不過此時孫中山民主革命的思想還未形成;第四,上書為了“求知於李鴻章”,試圖通過他實行一定程度上的改革,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所以是“具有革命思想的改良主義。”
不過上書未能被李鴻章採用,過後不久,孫中山就在美國夏威夷成立了中國第一個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這個團體很快就投入到革命鬥爭中。 |